“ 2025年2月18日,昆明某小区电梯从17楼疾坠至负2层后又冲顶至33层,导致59岁业主韦某头部重创身亡。这一悲剧不仅暴露了电梯安全管理的重大漏洞,更敲响了公共设施风险防控的警钟。”
近期发生的昆明电梯冲顶事故,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电梯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。这起悲剧并非孤立事件,背后暴露出的是技术缺陷与管理失责相互交织的行业沉疴。
1.维保造假与设备老化:安全防线的瓦解:涉事电梯已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超10年,属于老旧设备范畴。尽管其生产单位为知名的奥的斯品牌,但维保环节却问题丛生。最近一次维保时间显示“暂无”,相邻电梯的检测记录也停留在2023年10月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维保造假现象在行业内屡禁不止。厦门某公司甚至上演“纸片人”伪造两人维保记录的闹剧,致使设备隐患长期被忽视、不间断地积累。这种行为严重违反《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法》,也将维保行业的弊病展露无遗。设备老化加上维保造假,如同在安全链条上撕开一道致命裂痕。
2.安全装置缺失:冲顶防护的致命漏洞:在电梯事故类型中,冲顶事故的危害程度远超下坠。目前国内多数电梯仅配备针对下坠情况的限速器、安全钳等装置,而关键的“上方安全钳”却普遍缺失。此次昆明电梯冲顶事故中,电梯失控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缓冲机制,导致韦某直接撞击轿厢顶部,不幸身亡。技术标准更新滞后,保护措施存在很明显短板,成为此类事故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。
3.监管盲区:事前预防机制的缺位:昆明市监局在事故发生后紧急排查小区电梯,展现出事后应急处理的行动。然而,日常监管的松散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。涉事电梯在“云南省市场监管电梯社会共治平台”上的信息更新滞后,维保记录缺失也未被及时察觉。监管过度依赖企业自查,抽检频次不足,使得老旧设备和高风险场景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管,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。
1.强化技术标准与设备升级:一方面,应推动电梯安全技术规范的修订,强制要求所有电梯,特别是货梯和高层电梯,配备双向安全钳及冲顶缓冲装置,从硬件层面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。另一方面,积极推广智能化监测手段,借助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,对电梯运行数据,如速度、振动等进行动态分析,及时预警异常状态,实现提前防范。
2.严打维保造假,压实主体责任: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维保数据,确保数据真实、不可篡改,杜绝“纸片人”造假等乱象。同时,要求维保人员上传带有时间水印的现场作业视频,实现维保流程透明化。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,对未按周期维保或伪造记录的企业,顶格处以10万元罚款,并纳入黑名单;情节严重的,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,让企业不敢、不能造假。
3.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网络:建立“吹哨人”制度,鼓励居民积极举报电梯不正常的情况,如异响、抖动等,经核实后给予相应奖励,充分调动群众力量。普及电梯安全码,居民扫码即可便捷查看电梯检测记录、故障历史,以此督促物业与维保单位切实履行职责,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共同监督电梯安全的良好氛围。
1.急速下坠或冲顶时:迅速按下所有楼层按钮,尝试触发紧急制动系统;身体紧贴轿厢内壁,弯曲膝盖、踮起脚尖,双手护住头部,减轻冲击力;若轿厢内有扶手,应紧紧握住,保持身体稳定。
2.被困电梯时:立即使用警铃或紧急通话装置与外界取得联系,切勿盲目扒门,防止发生意外;保持冷静,减少身体活动,降低氧气消耗,耐心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。
3.日常乘梯禁忌:切勿用身体或物品阻挡电梯门,因为电梯门感应盲区仅2厘米,极易引发危险;严禁电梯超载运行,货梯绝对禁止载人;儿童乘梯时必须有成人陪同,并提醒儿童远离电梯门缝及按钮区域。
昆明电梯冲顶事故是技术滞后、管理失序以及侥幸心理共同作用的恶果。每一次悲剧都应成为推动行业改进的强大动力。企业要摒弃“重利润、轻安全”的短视观念,切实履行社会责任;监管部门需实现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防控”的转变,加强监督管理力度;公众也要不断的提高安全意识,远离风险行为。只有将安全理念深植于心,将安全措施落实于行,才能有很大成效避免类似“过山车式失控”的惨剧再次发生,守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。毕竟,安全无小事,生命无重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