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阿姨,78岁,居住在大连市一栋建于1989年的六层老楼顶层。加装电梯前,她每三天才能下楼一次,与外界联系主要依赖子女每周的探访。如今,电梯的安装让她每天都能下楼晒太阳,与老姐妹们聊天,“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十岁”。刘阿姨的经历,正是无数老年人渴望便捷、舒适生活的真实写照,也折射出我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迫切需求。
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,到2030年,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,占总人口的28%。 怎么样才能解决老年人出行难题,让老年人“上得去,下得来”,成为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前的重大挑战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全国现有六层及以上无电梯住宅超过16万栋,涉及居民约4500万人,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37%。 电梯加装,早已超越简单的设施升级,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。
然而,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长期以来,一户否决制成为横亘在诸多项目面前的巨大障碍。北京市住建委202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,全市75%的电梯加装项目因低层住户反对而中止或延期,96%的低层住户认为自身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。这并非北京一地现象,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。 早期的政策侧重于资金和技术标准,却忽略了业主之间的利益协调。
2025年4月,住建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。这份新规在低层住户权益保障和意见协调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“一户否决”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新政策的核心在于建立了更完善的业主协商机制,将“一户否决”改为更科学的“特殊多数决”原则:一个单元或楼栋中,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,且同意业主的建筑面积超过总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,即可启动加装程序。 这既保障了多数业主的意愿,也避免了对低层住户合法权益的忽视。
为充分回应低层住户的顾虑,新政策设计了三重保障机制:首先是差异化出资方案,高层住户承担更多费用,一层住户可免于出资;其次是阳光补偿机制,针对电梯安装对低层住户采光、通风等居住条件造成的实际影响,提供经第三方评估的合理补偿,例如武汉市2024年底推行的评估标准体系显示,平均每户补偿金额在8000至15000元不等;第三是权益保障承诺书,电梯使用管理方必须书面承诺保障低层住户的正常通行权、维护应急通道安全和控制噪音等问题。 上海、南京等地的实践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低层住户的支持率,并明显降低了投诉率。 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小区的成功案例,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:在该小区,新政策的实施最终促使51户业主同意加装电梯,3户一层业主在获得采光补偿和免费使用权后也表示支持。
资金一直是加装电梯的另一大难题。新政策提出“政府补一点、业主出一点、社会筹一点”的多元筹资模式。 以广州市为例,2025年起,每台加装电梯最高可获得30万元政府补贴;同时,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小额信贷产品,帮助居民解决融资问题。中国建设银行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全国已有超过5000个老旧小区通过“电梯加装贷”解决了融资难题。
此外,新政策还强调加装电梯的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,避免了以往单个楼栋各自为战的低效模式,来提升施工效率并减少相关成本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整体规划模式下,平均每台电梯的安装成本降低了12%至18%。
然而,新政策的落地仍面临一些挑战:各地执行标准不一,补贴标准差异较大;新型电梯技术的审批流程有待完善;后期维护管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。 这样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。 日本和新加坡在电梯更新维护方面的经验,可以让我们借鉴和参考。
值得关注的是,电梯加装不仅是民生工程,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中国电梯协会预测,2025年至2030年,全国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800亿元。
从城市更新的角度看,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能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整体品质,增强城市的宜居性,并提升房产价值。
新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入更精细化、人性化的阶段。以人为本、协商共治的理念贯穿始终,为实现老有所居、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。 从刘阿姨重获出行自由的喜悦,到桂花园小区业主达成的共识,每个成功案例都表明: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,更是人际关系的重建,更是对民生福祉的深度关怀。